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焦点新闻>中石油联手壳牌闯全球

中石油联手壳牌闯全球

2011-07-22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杂志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石油机械网

核心提示: 中国石油[10.59 -0.19% 股吧]与壳牌集团签订的全球合作协议,再次将跨国企业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制高点。这不仅是

 中国石油[10.59 -0.19% 股吧]与壳牌集团签订的全球合作协议,再次将跨国企业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制高点。这不仅是一次高层次的强强联手,而且是一种新的竞争模式。

-文/本刊记者 张 娥/牛贺斌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三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在一起,力量才是最大的。事实上,在国际石油公司之间,这种依靠联手加强实力的故事有很多。中国石油与壳牌就是其中一例。

近日,跨国石油巨头壳牌集团宣布,与中国石油集团签署一份全球合作协议,以及一份成立建井合资企业的协议,双方将各持股50%。

这次,中国石油与壳牌将跨国企业间的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热度升级

对于此次全球性战略合作,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傅赛表示:“中国石油集团和壳牌在全球范围内正开展多种项目合作,目的是投资获利增长并满足世界对价格可承受的较清洁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依照双方意愿,该合资企业将开发一套创新性的和高度自动化的建井系统,以大幅提升陆上钻井和完井的效率。该合资企业计划应用自动定向钻井和钻井优化等最先进的技术。据悉,该合资企业还将向低成本的中国供应商采购所需的大部分钻机、服务和钻井设备。

与跨国石油公司开展全球性合作,对于中国油企而言并不多见。对此,石油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国际石油公司的王才良教授认为:“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整个世界石油工业都在进行调整。今后除了竞争之外,公司间合作将是大趋势。中国的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不断加强合作,这将是常见的现象。”

事实上,随着对石油资源的战略需求,竞合早已成为跨国石油公司迅速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为迅速增强综合实力、竞争世界石油工业的领先地位,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求实力相当、规模庞大的合作伙伴,兼并、收购、联合,迅速有效地实施战略性联盟和全面业务合并。

中国石油与壳牌的合作由来已久。多年来,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成功分享了彼此的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去年,双方曾宣布,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开始商业生产。这是我国首个投入商业运营的陆上合资油气项目,也是壳牌目前在中国陆地最大规模的油气上游合作开发项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而且会越来越多。如今,单靠一家企业已难以谋求长远发展,毕竟每个石油企业都各有长板和短板,只有合作才能在石油资源获取上做得更好。”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广荣表示。

各取所需

中国石油与壳牌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

中国石油集团是中国“走出去”最早、取得成绩最大的公司,勘探开发项目分布于非洲、中东、中亚—俄罗斯、南美、亚太各大区。壳牌的实力也相当雄厚,无论是财力,还是科技、管理都有很强大的实力,尤其是在全球勘探开发的难点领域:诸如深海油气开发、重质油、沥青、油砂、天然气开发液化转化等领域都名列前茅。

对于中石油与壳牌的此次合作,王才良教授认为,这可以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的效益共赢。“对于壳牌来说,一是看好中国强大的市场,二是看重中国石油集团雄厚的财力,更看重其强大的技术服务队伍。充分利用好了中国石油集团的技术服务队伍,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未来在新领域将更得心应手。”

的确,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市场空间,为跨国公司通过合作迅速进入新市场抢占战略制高点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此外,因为是以陆上油田起家,我国石油公司在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素养、能胜任上下游各环节施工的建设队伍,他们与经济发达的老牌石油生产国相比也是相当突出的;二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技术和装备在多数环节上都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有些环节上还处于领先地位,如中国在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上的水平已为世界所瞩目。

“壳牌虽说有较强的优势,但其自身有明显的薄弱之处。目前国际市场劳动力昂贵,诸多跨国石油企业施工能力不足。” 张广荣副研究员表示。

很显然,壳牌早已经将中国石油企业的实力看在眼里。但反过来,在此次合作中,中国石油集团配合得如此完美,也是自身短板所产生的结果。

随着技术水平快速发展、成本降低和油价高企,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已提到世界油气工业的作业日程上,其典型代表是页岩气和煤层气的规模开发。中国正在给予非常规油气相应的地位,但目前尚不能投入工业性开发,还需要做好先期研究和技术储备。

此次中国石油与壳牌合作成立的合资公司,将针对致密气、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自动化的建井系统,大幅提升陆上钻井和完井效率。壳牌表示,合资公司应用的技术,将包括壳牌在北美致密气开采作业中率先应用的部分技术。

这一合作将以较低成本、大规模开采资源量可观的天然气资源,对我国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

“再强的公司单靠自身的能力开拓市场,显然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学习优秀技术加快油气开采。壳牌的钻探技术、勘探设备、拥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我们都希望通过合作打破壁垒,获得一定使用权来提高开发效益。”张广荣副研究员认为。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王才良教授则表示:“对于希望在全球下游市场有更大突破的中国石油而言,壳牌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下游网络或许能帮助其进行有力扩张。”

竞争新模式

针对中国石油集团与壳牌此次联手,张广荣副研究员指出:“就现在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未来的表现效果如何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果两国企业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相信企业间未来还会继续拓宽、加深合作,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他进一步表示,石油勘探开发具有较高的风险,是不可抗拒的。在此背景下,两大跨国石油集团建立商业合作,既是合作方式的进步,又加强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机会与能力。这是一种全球竞争的新模式。

中国石化[7.87 -0.25% 股吧]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抗教授指出:“竞争首先要使自己的产品更好、成本更低,使市场行为本身更完善、更有活力。竞争有对手,因而自然有非对手的盟友。从低级思维上看,竞争会导致对手之间的对立甚至对抗。而从高级的战略思维上看、从市场的实践上看,竞争更意味着合作的需要。”

人们不愿看到1+1=0的恶性争斗,不愿两败俱伤而渔翁得利,而愿看到1+1>2,看到多赢和发展。“对手越少,盟友越多、越强,取胜的可能性越大。”张抗教授指出。 很显然,中国石油集团与壳牌集团此次的合作模式,就是选择了上述做法。但在向地下未知领域探索油气勘探开发中,巨大的风险使每个公司都希望有合作者协同努力共担风险。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两国企业通过团队进入资源国进行投标,更容易获得新项目。因为很多资源国更愿意团队进入该国勘探开采石油。”王才良教授表示。

“在残酷的竞争中有多个合作者的参与容易取胜,在投标和项目运作中有多个参与者的合资企业实力相对雄厚容易中标,在实施中面对复杂的关系也容易周旋。退一步说,在遇到商业风险时,有多个合作伙伴也容易减少损失,这就是许多重大的风险项目有众多公司合股参与的原因之一。”张抗教授指出。受“问题油”事件影响,调和汽油价格顺势走低,严重冲击市场,使三地汽油价格出现大幅回落,市场看跌气氛浓厚。柴油市场贸易商看空后市,观望为主,柴油价格继续走跌。

-文/息旺能源

2011年6月,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汽油批发批发月均价,分别为9369元/吨、9293元/吨、9109元/吨。珠三角地区下跌184元/吨,长三角地区下跌254元/吨,京津冀地区下跌242元/吨。

6月,三地汽油批发价格大幅下降,交投清淡。受月初“问题油”事件影响,中石化停止汽油外采,社会整体调和汽油价格顺势走低,严重冲击市场,使三地汽油价格出现大幅回落,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持续疲软走势,市场看跌气氛浓厚。珠三角地区受中石化预期后期停止外采,汽油资源或有缺口的考虑,价格稳于批发到位价,致使珠三角地区价格跌幅小于其他两地。

展望7月,国际原油价格如延续疲软走势,三地汽油批发价格仍将以下跌为主。

2011年6月,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地柴油批发月均价为8413元/吨、8443元/吨和8446元/吨。与上月相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分别下跌了99元/吨、75元/吨、26元/吨。

6月三地柴油价格小幅下跌,整体成交略显清淡。月初原油价格低位震荡,玩家购买意愿较低,多按需定进,长三角地区受梅雨季节影响,开工率不足,需求下降,整体成交清淡。成品油进口关税的下调,致使玩家看空后市,观望为主,柴油价格继续走跌。

展望7月,沿海地区开海捕鱼,将会拉动柴油的需求,三地柴油购销情况将有所好转,主营或继续稳价于当前价格。

汽油市场:价格走跌 购销惨淡

受阴雨天气影响,6月终端需求疲弱,而国际原油价格在月中大幅跳水,使得原本疲弱的市场购销气氛进一步转淡。全月来看,93号汽油全国批发均价9325元/吨,环比下跌2.1%。

需求方面,汽油需求疲弱,未见温度升高致使车用汽油消费大增。相反,6月受阴雨天气影响,终端需求明显下降。国内汽油市场终端刚性需求处于下滑态势,批发环节也因原油走势不佳而表现疲弱。中下旬,国际原油价格大幅跳水,加上成品油进口关税大幅下调,市场利空气氛加剧,玩家心态从观望进一步逐步转为买涨不买跌。中石化外采方面,对调和汽油本月基本没有采购,水路市场购销表现平淡。

供应方面,汽油资源供应充足。两大集团6月原油计划加工量2843万吨,环比减少8.2%。高价打压买家购货积极性,外加终端需求不佳,库存下降缓慢,且后市不被看好,玩家多按需购进,批发经营单位出货欠佳,市场资源表现充足。调和汽油方面,因无中石化外采做支撑,调油商及社会经营单位滞销,玩家库存压力大。

整体来看,6月市场交投清淡,用户仍消化前期库存,购进量有限。资源供应在平淡的需求下表现充足,市场继续呈现供大于求局面。

7月,天气进一步转热且少雨水天气,料终端需求将较6月有所提升,但市场购销仍须视原油价格走势而定。预计在调价预期下,用户消化前期库存,在预期未兑现前,批发市场购销仍显清淡。

需求方面,7月气温高于6月,料终端需求将有所提升。不过,批发环节需求或仍显疲软,因玩家多不看好后市,对国家下调汽柴油零售价格存有预期。中石化外采方面,前期调和汽油事件仍有余波,而国家7月1日起下调汽柴油进口关税,鼓励两大集团进口,外加国内市场行情短期内难有改观,预计中石化外采力度仍较小。

柴油市场:观望为主 供需疲弱

6月,供需面疲弱,利空消息重重。

原油期货在6月震荡偏弱盘整,国内局部地区频受暴雨袭击使得整体需求疲软,两大公司6月在批发直销环节继续松绑使得供应增加,而柴油进口关税取消的消息在下旬重磅压市,全月观望的气氛主导批发市场,在市场成交清淡的前提下批发价频频下跌。C1数据显示,6月全月国内柴油均价为8422元/吨,较5月下跌83元/吨。

需求方面,终端需求小跌,投机需求萎靡不振。终端需求方面,国内气温持续上升,但由于国内部分城市受到暴雨袭击,尤其是华中湖南、湖北地区由旱转涝,暴雨天气使得车辆出行及工农基建等终端需求明显减弱。投机需求方面,由于三地原油变化率在正负值之间徘徊,C1预测,三地原油变化率或在7月跌破-4%,在看跌的市场气氛下投机需求表现萎靡不振。

供应方面,国内炼厂6月开工率较5月下滑。据了解,截至5月末国内柴油库存环比下升3%,相当于约24天的消费量。由于国内供需基本面疲弱,两大集团炼厂在6月的开工率下调6%至82%。地方炼厂方面,成品油价格下跌挫伤地炼开工积极性,山东地炼周度开工率在6月下滑3%至42%。

7月展望:需求面疲弱,进口关税令市场隐忧。

进入7月初,沿海台风季与休渔期使得需求面延续疲弱态势,国内主要炼厂开工率降低使得供应减少,但柴油进口关税下调至零7月开始实施,市场隐忧进口资源或增加,7月柴油价格或量价走低。

需求方面,终端与投机需求低迷。沿海地区进入传统台风季,再加上各海域仍处休渔期,沿海终端与渔业需求继续减少;投机需求方面,原油7月如无大起色,7月三地原油变化率跌破-4%的可能性变大,成品油价格下调窗口打开,投机需求延续低迷态势。

供应方面,7月国内炼厂开工率延续下滑, 整体供应或减少约5%。大炼厂方面,由于部分炼厂检修,中石化与中石油旗下炼厂开工率较6月有5%~7%的降幅,不过中石化继续出台柴油增产奖励措施,产量跌幅应小于原油加工量。地方炼厂方面,国内成品油价格一跌再跌,且下游按销定进的操作方式较多,炼厂库存压力日渐增加,7月开工积极性将会下降。

进出口方面,三季度出口配额尚未有结果,但预计两大集团在7月柴油出口量上未有明显调整,因国内局部地区两大销售公司的柴油不算宽裕。进口关税下调以鼓励进口政策出台,两大公司后期仍存一定的进口可能性,不过7月处于柴油相对淡季,需求比较疲软,主营单位大量进口的可能性较低。

其他油品市场

地炼石脑油

6月,山东石脑油价格大幅下滑,日均价7823元/吨,环比下跌7.8%,跌幅660元/吨。截至6月30日,山东石脑油价格为7634元/吨,环比下跌306元/吨。

6月原油大幅震荡,引发市场一片观望情绪。中石化全面停止外采,也给调油市场带来了极大影响。在双重利空因素的影响下,本周山东地区石脑油价格大幅下滑,跌幅达到660元/吨。虽然本月中旬,中石化已经低调恢复外采,但对于调和汽油的指标,以及供应商资质的把控极为严格,因此这一利好消息并未给市场带来期盼已久的提振作用,市场仍处在下行通道。而进入月底,国家宣布减免汽柴油的进口关税,更是为低迷的调油市场雪上加霜,市场重新回归观望,炼厂出货缓慢,价格仍在缓慢下滑中。

MTBE:6月MTBE价格继续暴跌,市场交易气氛冷清。

6月华东、华南和山东市场的MTBE价格大幅度下跌500~1050元/吨。国内的整体供应量减少,进口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下降,但由于下游需求疲软,整体仍显得供大于求。

供应方面,月内主营炼厂中原乙烯,青岛大炼油等主营装置检修;地方炼厂河北慧翔、玉皇化工、齐旺达等炼厂检修,使得整体的供应量减少。据统计,6月全国的MTBE产量为36.63万吨,较上月减少1.03万吨。

需求方面:因中石化和中石油对调和汽油保持观望,玩家均清库为主,市场交易疲软。炼厂库存缓慢上涨,个别炼厂甚至出现憋库现象。C1预计,受国际原油持续震荡及需求疲软,国内玩家或逢低吸纳库存。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新鲜出炉,石油公司独领风骚,成最大赢家。除了高油价的强力助推,持续增长的世界能源需求也起到关键作用。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党丽清

一年一度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于7月7日晚甫一发布,迅速成为财经界的焦点。纵览榜单,看点不少。虽然,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再次占据了冠军宝座,但是,中国的上榜公司数量达到69家,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133家,创造了历史纪录,也续写下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连续8年上升的传奇。

在诸多上榜企业中,石油公司独领风骚,可以说是最大赢家。在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占了6席,包括排名第二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第三的埃克森美孚、第四的英国石油,以及排名第五、第六的中国石化[7.88 -0.13% 股吧]中国石油[10.59 -0.19% 股吧]和排名第十的美国雪佛龙。加上排在第十一位的道达尔公司和第十二位的康菲石油公司,前15位中有8家是国际能源巨头。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通过榜单不难看出,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能源企业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油企狂欢底气足

“能源企业取得如此成绩并不令人意外。石油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品之一,不断增长的世界能源需求成为支撑各国石油公司业绩的最重要和最直接因素。”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表示。

2010年,在全球经济曲折复苏的背景下,世界石油需求迅速反弹,重新进入上升通道。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石油需求已经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200万桶/日的增长超出了预期。虽然,上半年市场供大于求15万桶/日,但下半年供不应求95万桶/日,全年呈现供求基本平衡、逐渐收紧的态势。

2011年,虽然存在美国经济反弹持续性的担忧,以及日本地震对石油需求的影响,但欧佩克仍然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比较乐观。欧佩克国家认为,今年石油需求的支撑非常强劲,预计全球石油需求日增140万桶。美国能源部分析机构能源情报署也做出了差不多的估计。

“除了持续增长的世界石油需求,在过去一年,国际油价总体保持上涨态势,这有助于石油企业业绩实现增长。可以说,高油价是各大油企在榜单中取得较好排名的重要原因。”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经济政策研究所刘剑平处长分析说。2010年,国际油价整体大幅上涨,维持在70美元~90美元/桶的区间震荡。WTI和布伦特原油年平均价分别为79.51美元/桶和80.25美元/桶,同比分别上涨17.88美元/桶和17.75美元/桶。2011年,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日本地震海啸以及核电危机等多重因素推高了国际油价,使之一度突破100美元/桶。虽然,目前的国际油价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影响,呈震荡下行之势,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国际油价将继续在较高水平震荡。

“从世界范围来看,石油化工企业属于较为重要的能源行业,受政府部门的特殊关照,整体规模通常要比电子、机械制造等企业大一些,因此整体的营收也就多一些。而且,石油和化工产业处于生产链条的顶端,可以适当将风险转嫁到下游产业中去。因此,如果原油价格上涨,意味着成品油价格及化工产品价格跟着攀升。”北京首创期货有限公司研发部能源化工研究员练异洞认为,在高油价下,对于那些已经将业务触角伸展到全球各地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而言,无疑获利较多,很容易在500强榜单中脱颖而出。

多方给力 突飞猛进

在今年的的《财富》500强榜单中,中国石油企业的整体表现要好于去年。2010年,中国石油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2万亿元、利润总额17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4.5%。中国石化实现营业收入1.969万亿元,其中利润10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5%、29.2%。中国海油实现营业收入3548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977亿元人民币。

比较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去年和今年的座次,中国石化从去年的第七位上升到今年的第五位,中国石油由去年的第十位跃升到今年的第六位,而中国海油由去年的252名激升至162名,前进了90名。

对此,练异洞分析,这些年,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太大的转变,它们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本身是一个持续增长的经济体。我国经济连续多年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决定了中国能源需求的高速且刚性增长。在强劲需求的拉动下,占据中国主导市场的石油石化企业必然从中受益。其二,《财富》一直采用当地货币与美元的全年平均汇率,将企业的销售收入统一换算为美元再进行最终排序。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得到利好。其三,我国上榜的石油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当然,这是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也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所必要的选择。国资的背景往往使得这些企业能够优先享受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调整带来的机遇,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与练异洞一样,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在经历了企业改制重组之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力的确有了巨大飞跃。抓住各种机遇,目前,各企业的经营水平都已经和“大”、“强”这些字眼相辅相成。

“其实,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今年的《财富》500强榜单中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还在于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张汉亚补充说。

2010年,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规模持续扩大,重点油气合作项目快速推进。一方面,充分发挥综合一体化优势,全面启动和快速推进中东地区大型油气合作项目。比如,与BP公司合作开展的鲁迈拉油田项目顺利实现原油日增产10%的初始产能目标。另一方面,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与资源国和国际石油公司的战略合作,新签订一批油气合作协议,比如通过与壳牌公司合作进入澳大利亚煤层气和卡塔尔油气勘探领域。

中国石化同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国际化经营业务领域和规模。2010年,中国石化新签约项目9个,其中成功交割加拿大Syncrude油砂9.03%权益项目、哈萨克斯坦CIR公司50%权益、Repsol巴西资产40%权益收购等7个项目,待交割项目2个,境外油气资源规模快速扩大。围绕获得商业发现和增加经济可采储量,中国石化优化部署,勘探成果显著,其中参股的安哥拉15/06区块具备宣布商业发现的资源基础,哈萨克斯坦S区块即将投入开发建设。开发生产持续稳定运行,全年实现权益油产量1840万吨,同比增长43.9%。

“石油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无论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还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角度考虑,中国的石油企业都需要走出去,不断拓展合作的范围,不断创新合作的方式。从成绩来看,这样做的确产生了较大效益。”张汉亚说。

镜鉴财富500强

此次排名中,中国石化的排名较中国石油高一个位次。刘剑平分析认为,虽然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都是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但中国石化偏向于炼油化工及相关产品的销售,而中国石油偏向于上游勘探与开发业务。相比之下,中国石化更面向市场,销售份额也相应大一些。

练异洞也表示,在油价高企的背景下,炼油企业会有不同程度的亏损,但石油产品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大,加上化工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综合因素决定中国石化最终取得不错的营收。“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拓宽产业链是非常明智的选择。”练异洞说。

无论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还是中国海油,我们从榜单中能看到这些石油央企的收入和利润都有较显著的增长,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那么这样的排名是否也意味着中国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刘剑平较为冷静的分析,相比国外更多服务类企业入榜,我国国有石油化工企业等重型工业企业占入榜企业大多数,这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相吻合。从榜单可以看到,相比欧美日国家的石油企业,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势头比较迅猛。可以说,现在能做到这么大规模,已经证明了我们的实力,意味着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是,《财富》500强主要是按照营收来排名的,收入多并不代表利润就高。与其他跨国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无论在经营水平还是管理方略上都有改进提升的空间,我们在努力做大的同时,更要做强做精。”

练异洞也直言,中国企业的员工数远比很多优秀的跨国企业要多,如果算平均利润率,中国的企业可能就要排在榜单后面了。此外,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增强统计数据的透明度,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建立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都需要学习埃克森美孚、壳牌等跨国石油巨头。

专家们普遍认为,《财富》500强榜单就是一面镜子,可以使得企业不仅能够与同行业的企业比较,也能够与其他行业的企业进行比较。虽然以营收为主的评选标准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能让企业在这样一个有比较的平台上,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上半年,我国基础有机化工产品新增产能基本释放,价格呈现倒V字形走势。下半年国内基础有机化工产品工厂和社会库存都相对处于低位,价格也将在相对高位运行。

-文/周裕新

2011年上半年原油价格的整体走高,是带动基础有机化工产品市场走强的主要因素。外盘的大幅上涨,拉动了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但上半年国内基础有机化工品价格涨幅低于外盘,主要原因是受抑制通胀的影响,国内需求增长放缓。

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始终高企,抑制通胀成为上半年政府工作主题。在收紧银根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速在下滑、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逼近景气红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放缓、国有企业利润增速回落、中小企业亏损面加大,上述综合因素导致国内基础有机化工品价格涨幅低于外盘。

乙烯上扬、盘整、下行

2011年,乙烯CFR东北亚年初价格为1185美元/吨,6月底价格为1115美元/吨,半年均价为1287美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6.83%,同比上涨26.0%。

1、2月,亚洲乙烯市场持续拉涨,呈坚挺上扬态势。原油和石脑油价格高位坚挺是推动亚洲乙烯价格上涨的内在动力,市场货源短缺也拉动了亚洲乙烯价格的上涨。乙二醇价格的上涨加大了对乙烯的需求,尤其来自中国市场对乙烯需求。同时,1、2月亚洲地区多套装置非计划检修,导致亚洲乙烯货源短缺。欧洲乙烯价格上扬,中东乙烯销往欧洲,进一步加剧了亚洲乙烯现货供应不足的局面。

3、4月,亚洲乙烯市场转入盘整期。其间原油、石脑油继续冲高,但日本地震导致来自日本的需求减少,中国市场受制于信贷收紧,需求也开始减少。虽然3、4月是亚洲乙烯装置集中检修期,但亚洲乙烯市场供应并不紧张,导致亚洲乙烯市场冲高乏力,下跌又无空间。

5、6月,亚洲乙烯步入下行通道,主要受亚洲市场供应过剩和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影响。原油、石脑油的高位回落,乙烯市场失去了高位成本支撑。下游聚乙烯市场长期低迷,其他衍生物市场行情也开始回落,市场需求减弱。日本灾后装置重启,亚洲地区乙烯装置集中检修期结束,市场供应转为充裕。

丙烯先涨后跌

2011年,丙烯CFR东北亚年初价格为1280美元/吨,6月底价格为1430美元/吨,半年均价为1484美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22.1%,同比上涨25.1%。国内山东市场年初价格为10425元/吨,6月底价格为11075元/吨,半年均价为11320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14.6%,同比上涨15.2%。

2011年上半年,亚洲丙烯市场呈先涨后跌的行情。1月到4月中旬,亚洲丙烯行情稳步上扬,除原油价格上涨推动外,亚洲地区丙烯市场供应不足也推动丙烯价格上涨。1月受美国套利窗口开启影响;2月来自中国市场需求的大幅增加;3月亚洲丙烯受装置计划检修影响,市场货源不多,日本地震进一步加剧了丙烯市场供应的短缺。亚洲丙烯市场行情上涨延续到4月中旬。随着丙烯价格上涨,来自下游的抵制越来越强烈,下游终端需求增长缓慢,下游聚丙烯及其他衍生物开工率回落,市场需求萎缩。同时,随着日本灾后装置和其他亚洲检修装置的重启,市场供应明显放大,市场转入短暂的盘整行情。5月初,原油价格的大幅跳水,丙烯失去高成本支撑,丙烯转入下跌行情,延续到6月底。

上半年国内丙烯市场行情经两次快速拉涨后又快速回落转入盘整。第一次快速上涨在2月中旬。节后国内市场环氧丙烷、丙烯酸、丁辛醇等衍生物市场行情走强,下游厂家寻货积极,导致国内丙烯市场供应短缺,商家寻货迫切,快速拉高了国内丙烯市场价格。第二次快速拉涨在4月初。随着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国内炼厂亏损严重,被迫集中检修,导致国内丙烯市场供应短缺,到4月中旬价格拉至高点。随着成品油价格的上调,炼厂重新启动,国内丙烯供应迅速放大。同时,受国家再次收紧银根的影响,下游需求急剧萎缩,市场信心迅速崩溃,价格快速转入下跌行情。5月初原油价格的下跌,雪上加霜,加速了丙烯的下跌行情。到5月中旬,受下游环氧丙烷需求好转及丙烯进口货源减少的影响,市场转入盘整至6月底。

丁二烯单边大幅上涨

2011年,丁二烯CFR东北亚年初价格为2055美元/吨,6月底价格为3975美元/吨,半年均价为2872美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46.8%,同比上涨57.5%。国内市场扬子出厂年初价格为16200元/吨,6月底价格为29000元/吨,半年均价为20573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24.4%,同比上涨39.9%。

2011年,丁二烯国内外市场均呈单边大幅上涨行情,全球丁二烯供应紧张是主要原因。原油价格上涨,石脑油乙烯裂解开工负荷下降。同时,随着欧美乙烯裂解原料的轻质化,丁二烯收率下降,导致欧美市场货源紧张。亚美、亚欧套利窗口打开,东北亚丁二烯大量出口欧美市场,导致东北亚丁二烯供应紧张。另外,上半年受流动资金充裕的影响,天然橡胶行情被大幅炒高,导致合成橡胶长期高位运行。国内ABS、SBS行情低迷,部分时间处于亏损,装置开工负荷在下降,对丁二烯需求在减少,不能支撑国内丁二烯价格持续上扬。但因丁二烯生产工厂出口渠道通畅,通过出口,抽紧国内资源,维持国内丁二烯的上涨的行情。国内丁二烯厂家也没有下调价格的意愿。

纯苯呈倒“U”型

2011年,纯苯FOB韩国年初价格为1024美元/吨,6月底价格为1064美元/吨,半年均价为1145美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22.7%,同比上涨28.0%。国内华东市场年初价格为7325元/吨,6月底价格为7550元/吨,半年均价为7926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7.94%,同比上涨11.1%。

2011年上半年,亚洲纯苯市场行情呈倒U字形。1、2月,来自北美市场强劲需求,亚美套利窗口持续打开,亚洲纯苯出货通畅。在原油价格上涨推动下,纯苯市场缓慢上涨。进入3月,连续打开了4个多月的亚美套利窗口关闭,亚洲市场纯苯出货不畅。日本地震使得日本部分纯苯装置被迫关闭,损失近1/4的产能。但日本下游苯乙烯装置受损不大,苯乙烯市场价格继续走低,导致商家信心受到打压,纯苯价格上涨乏力。5月初,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下挫,亚洲纯苯失去高油价支撑,纯苯市场开始进入阴跌行情直至6月底。

上半年国内纯苯市场行情两涨两落。1、2月,随着原油的上涨及纯苯内外盘价差的进一步拉大。同时,国内整体库存处于低位,纯苯生产厂家积极推涨,市场价格呈缓慢上涨态势。进入3 月,随着中石油纯苯外放量的增加,市场供应开始过剩,同时纯苯下游苯胺行业竞争加剧,需求减弱,纯苯行情开始走软。3月中旬纯苯下游终端产品EPS易燃保温建材遭曝光,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信心,苯乙烯价格迅速回落,加速了纯苯市场价格下滑。到4月中旬,国内对EPS相关限制放宽,苯乙烯市场行情迅速好转,带动国内纯苯市场触底反弹。好景不长,进入5月,原油价格大幅跳水,市场信心遭受严重打击,价格开始跟随外盘缓慢走低,转入了持续两个月的下跌行情。

甲苯与原油走势一致

2011年,甲苯FOB韩国年初价格为932美元/吨,6月底价格为1056美元/吨,半年均价为1046美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23.7%,同比上涨26.5%。国内华东市场年初价格为7468元/吨,6月底价格为8285元/吨,半年均价为8147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18.7%,同比上涨22.1%。

2011年上半年,亚洲甲苯市场行情基本跟原油价格走势相一致。1-4月,国际原油、石脑油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厂家减少外销量,导致亚洲地区甲苯市场供应减少。对二甲苯市场价格暴涨,甲苯岐化利润空间扩大,对二甲苯工厂加大了对甲苯的采购。同时,中国市场成品油价格上调,市场调油需求旺盛。在诸多利好因素推动下,亚洲甲苯市场在1-4月走出了稳步上扬的行情。进入5月,随着原油价格的下滑,甲苯市场价格同步快速下滑。但原油仍处于高位运行,炼厂外放甲苯意愿不大,亚洲地区甲苯整体供应量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延缓了甲苯的下跌。5月中旬到6月底甲苯市场呈弱势盘整态势。

国内甲苯市场走势与亚洲市场走势基本一致。国内甲苯的化工合成需求比较刚性。溶剂需求虽弹性较大,但受限于需求规模较小,不足以影响国内甲苯市场走势。

混二甲苯先高后低

2011年,异构级二甲苯FOB韩国亚年初价格为999美元/吨,6月底价格为1162美元/吨,半年均价为1156美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31.7%,同比上涨27.6%。国内华东市场年初价格为7500元/吨,6月底价格为8788元/吨,半年均价为8437元/吨。半年均价环比上涨19.9%,同比上涨21.8%。

2011年上半年,亚洲二甲苯市场行情跟原油价格走势基本一致。一季度原油及石脑油价格上涨,对二甲苯市场快速上扬,市场对二甲苯的需求较为强劲。但受亚洲地区异构级二甲苯供应充足的影响,市场价格上涨较为缓慢,对二甲苯与异构级二甲苯价差不断拉大,对二甲苯装置获利丰[14.00 4.01%]厚。3月中旬,因日本大地震市场货源大幅减少,二甲苯市场价格开始大幅攀升。进入4月,虽然对二甲苯市场转入阴跌行情,但由于异构级二甲苯市场供应依然短缺,对二甲苯仍有较大加工利润空间。市场需求仍较为旺盛,同时中国成品油供应紧张,也间接加大对异构级二甲苯的需求,推动了亚洲异构级二甲苯的持续快速上涨。直到5月,随着原油价格的下行,日本灾后装置的恢复,市场供应紧张开始缓和,对二甲苯行情持续走低。在多个利空因素影响下,异构级二甲苯开始缓慢下行。国内市场行情与外盘走势基本一致。

下半年市场行情预测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维持超低利率政策预期不变,美元将继续走弱。欧洲主权债务风险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重大挑战。新兴经济体面临紧缩压力。总体预计,下半年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的过程中。

预计下半年世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不会改观,维持原油高价位的资金动力依旧充足。中东政局不稳定因素没有消除,原油炒作题材丰富。世界能源署及部分国家动用储备油也只能短期抑制油价,欧佩克国家增产意愿不强,原油供应仍不宽裕。因此,下半年原油价格预计在高位运行。在原油高价位的支撑下,市场需求缓慢增长,将带动基础有机化工产品外盘价格在高位运行。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阵痛期,经济增速的适度放缓是宏观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目前国内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充足。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将拉动年度投资1.3万亿元左右。个人层面税收的减少将极大地促进国内消费增长,减少中国经济的外需依赖。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回落。

上半年我国基础有机化工产品新增产能基本释放,下半年随着新增需求会逐步跟进,国内基础有机化工产品工厂和社会库存都相对处于低位。对比上半年,国内基础化工产品供需状况将有所改善。在原油和外盘高价位运行的支撑下,国内出口通道仍将较为顺畅。加上国内装置上游检修密集,预计下半年国内基础有机化工产品在相对高位运行,难以出现大幅下跌行情。—BP《世界能源统计2011》解读

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2011》显示,2010年,全球石油的消费量由负到正,天然气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它的发布也引起了业内对于世界谁是“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的争论。

-文/本刊实习记者 王秀娟/刘忠庆

近期,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了第60份《世界能源统计2011》。与200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下降1.1%相比,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出现强劲反弹,增长幅度达到5.6%。增速创下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所有类型能源和所有地区均出现强劲增长。

报告中提到,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第一大国,引起业内争论。

关于“第一”的争论

今年是BP发布世界能源统计数据的第60年。60年,用中国的说法正好是一个甲子。1951年问世以来,《BP世界能源统计》始终致力于用数据解读能源,为业界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优质、详实、客观的数据,以它的信息质量、可信度以及实效性在全球赢得了广泛好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BP就一直定期在中国推出这部在业界颇具影响力并广为期待的能源统计出版物,并于2005年首次在亚洲和中国推出中文版,延续至今。2010年,往年只在伦敦和纽约举行全球首发会的BP,借上海世博会的机会将2010年《BP世界能源统计》的首发会放在了上海,这足以表明BP对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能源领域重要地位的肯定。但在今年,BP原定在北京召开的发布会却出了点小问题。

2011年6月,原本计划在北京召开的发布会由于技术原因推迟了。据说原因是主办方与一些中国同行在“第一”的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在此次BP统计的数据中,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20.3%,超过了美国19%的比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中国究竟是不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这个争论其实早就有过了。2010年年中,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Fatih Birol曾对外透露中美2009年能源消费的“预测数据”。中国凭借当年消费22.65亿吨标准油,超过美国的21.7亿吨标准油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国。此结论引发我国的反驳,称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1.46亿吨标准油,少于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公布的美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23.82亿吨标准油。但国际能源署在2010年年底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中,依然保留了上述数字。

对于这次BP公布的结论,再次引起业界广泛的争论。

“客观地讲,中国成为能源第一消费大国是早晚的事。”中国海洋石油[17.24 2.25%]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远高于美国,超过美国是必然的,就在这一两年内。几千万吨的差距在统计误差范围之内。中国有13亿人口,发展经济需要依赖能源,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恰好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好事。”

对此结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的:“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确实与美国相差无几,但人均能源消费量却远远不及美国。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要承受的节能减排压力和要消化的环境压力比美国大得多。”

这个“第一”,像一个烫手的山芋,扔给谁谁的压力就会大——国际言论、节能减排……外在的、内在的各种压力都会接踵而至。

其实,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的争论反射出的正是国家对能源安全的焦虑,对于承受压力的一种反弹。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在不能抑制的刚性需求面前,加大力度做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以开放的姿态面对“第一”的争论才是明智的做法。

一次能源反弹

对于谁是“第一”的问题业内争议不断,但2010年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猛增却是有目共睹事实。

2010年,世界经济有了阶段性的复苏。《BP世界能源统计》显示: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比上年增长5.6%,是1973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各种能源需求量均增长强劲,无论经合组织经济体还是非经合组织国家,能源消费增速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源需求增长了3.5%,为1984年以来增幅最大,非经合组织国家能源消费量增长了7.5%,比2000年高出63%。

一次能源反弹尤其强劲。根据报告统计数据,全球石油消费量在连续两年下降后,2010年每天增加了270万桶,达到创纪录的每天8740万桶,增幅为3.1%。其中,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消费出现了2005年以来的首次增长,每天增加消费48万桶,增幅为0.9%。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消费则创纪录地每天增加了220万桶,增幅达到5.5%。

“石油消费量的增长是肯定的,意料之中的。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力度的逐渐减小,2010年全球经济有了阶段性的复苏,能源的消耗量相应地也得到增加。而石油的总消耗量在2009年为负增长,2010年增长3.1%是正常表现。”中国石油[10.58 -0.28% 股吧]大学教授董秀成表示。

虽然全球石油产量持续增加,石油的开采却已经进入中后期,这是许多专家普遍认同的观点。与石油的发展不同的是,全球天然气的发展却后劲十足。

201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总计31690.3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4%,为1984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天然气产量的增幅也很快,俄罗斯的产量增长了11.6%,美国增长了4.7%,卡塔尔则增加了30.7%。

对于以后天然气的发展趋势,陈卫东说:“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大范围地使用是一种必然。作为相对清洁的一次能源,全球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是储藏、运输、使用的技术没有突破。LNG虽然突破了运输上的困难,但成本太高。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成本较高,也主要是因为技术不成熟。在目前的全球能源结构中,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率为29%,天然气为24%。预计,全球天然气一次能源的消费份额会持续增加。不出10年,这个比率将会超过石油。”

可再生资源稳步增长

可再生能源一直是各国所关注的热点。201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生物燃料产量增长13.8%,约24万桶/日,成为全球液态燃料中产量增长最多的一项。增长主要来自美国和巴西。可再生电力(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同比增长15.5%,主要是因为风力发电的持续强劲增长,增幅达到22.7%。

可再生能源占到全球能源消费的1.8%,在过去的10年中所占比例已经增长3倍。在过去的5年中,可再生能源对全球一次能源贡献了近10%,高于石油基产品的贡献。这让我们看到新能源成为替代能源的新希望[20.85 -0.71% 股吧]

由于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使许多国家都热衷于发展新能源。而全球能源供应紧缺和能源安全问题的凸显,也是近几年新能源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管清友介绍说,新能源获得快速发展有三个关键的影响事件。一是新世纪[18.15 -0.11% 股吧]以来化石能源价格的高涨。二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发布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确认人类活动“很可能”(90%以上)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三是始于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为了刺激经济,都把新能源产业当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中东国家投资有向中国转移趋向‎
阅读下文 >> 秦皇岛海事局积极应对蓬莱溢油污染事件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s://www.oilmc.com/news/show-260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石油机械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所有信息均为会员发布,文责自负;虽已初步审核仍请自行注意识别验证其有效。
联系我们:+86-23-64662181 | & Oilmc@vip.qq.com | ICP备案号:渝ICP备18014278号-1 | 渝公网安备 50011802010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