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石油人物>渤海溢油事故调查过程不明晰

渤海溢油事故调查过程不明晰

2011-08-24 来源:新民周刊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石油机械网

核心提示: 渤海溢油真相追问  渤海溢油事故发生已近3个月,油花蔓延于茫茫海洋。一场原本可以向公众披露的海洋溢油事故,最终以肇事方

 渤海溢油真相追问

  渤海溢油事故发生已近3个月,油花蔓延于茫茫海洋。一场原本可以向公众披露的海洋溢油事故,最终以肇事方的沉默应对。如若与溢油事故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准确及时的解答,疑问将如渤海湾的油花一样,持续蔓延。

  记者/贺莉丹

  发生于遥远海洋的溢油事故,紧扣国人心弦。

  渤海溢油事故发生已近3个月,油花蔓延于茫茫海洋。一场原本可以向公众披露的海洋溢油事故,最终以肇事方的沉默应对。溢油事故发生以来,渤海湾周边海岸鱼类贝类等海产品离奇死亡的案例不绝于耳,有关油污样本鉴定的争议不断。

  而最为吊诡的是,在溢油事件被宣布已经得到控制的数日后,渤海溢油平台被曝溢油至今未止,时至今日,有关溢油事故的真正原因依然未被披露。

  油膜未污染海滩?

  “目前我们没有证据显示油膜已经登岸或污染海滩”,“康菲中国目前尚未发现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的案例”——8月19日,这个平常的星期五,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菲中国)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声明,否认渤海溢油污染海滩,引发各方哗然。

  “我们希望能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我们是没有办法评论的,我们只能说我们做的事情。”8月19日,在上述声明发布后的当天下午,康菲中国企业传播及企业社会责任总监薛东明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对于外界最为关心的渤海溢油事故中样品的检测,康菲中国在当天声明中指出,“此期间,我们在所巡视的几千公里海岸上收集了56份样品,全部送至独立实验室作检测分析。其中只有两份能与本次海床渗油直接相关,这两份样品取自被冲刷上岸的B平台围油栏的一块残片。另外三份样品与C平台溢油事件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所收集的56份样品中的绝大多数与燃料油相似。”

  对于海岸巡查与样品送检方式,上述声明粗略提及,“康菲中国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密切巡查海岸,回收潜在的油污颗粒并将样品送检,以确定它们的化学成分是否与蓬莱B、C平台附近发生的溢油成分一致。油污颗粒一般为硬币大小或直径约2至5厘米(1至2英寸)。”

  疑问在于:康菲中国是如何在几千公里的海岸选择他们的56份样品的?康菲中国提到的所谓“独立实验室”,具体是指哪个实验室?声明中提及的“另外三份样品与C平台溢油事件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所谓“三份样品”分别取自哪里?所谓“较强的相关性”,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而在这以后康菲中国对于渤海溢油样品的选择与监测,又将持续多久?

  上述疑问与不解之处,《新民周刊》记者均已向康菲中国方面求证。截至本刊记者截稿前,康菲中国尚未做出相关回复。

  康菲中国的声明,宛如一石千浪。

  8月22日,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直指上述康菲中国声明稿中前后矛盾的两处:第一处是,康菲中国先是声称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油膜已经登岸或污染海滩”,此后又称,“目前,检测结果显示仅有微量的溢油颗粒到达了岸边。”第二处为,康菲中国先是声称,“在国家海洋局的指导下,经过近千人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使渗油停止”,接下来却表示还有“间歇渗油”,而康菲中国“正在建造一个更大的集油罩,可将原渗油点和目前的渗油点全部覆盖在内。”

  “首先,康菲中国这份声明本身是自相矛盾的,有误导公众之嫌。其次,这份声明缺乏措辞严谨的描述,对于渤海溢油事故的关键信息也并没有向公众披露,公众最为关心的是:这次溢油事故的油污具体是在渤海湾的哪些地方登陆的?这些‘微量的溢油颗粒’是在哪里被发现的?这次渤海溢油事故影响范围很广,油污扩散范围从山东蔓延到河北、辽宁等地,康菲中国究竟是怎样在几千公里漫长海岸线上找到这些‘微量的溢油颗粒’的?对于这些关键信息,康菲中国都没有做出公布。”马军表示,“即便如康菲中国所说,几千公里的海岸线上‘仅有微量的溢油颗粒到达岸边’,那么,这些‘微量的溢油颗粒’都能够被康菲中国检测出来吗?这不仅不合常理,也说明,他们不愿意披露对他们不利的信息。”

  《新民周刊》记者查证后获悉,第三个明显的矛盾之处是,在之前的7月19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曾经公布: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沿岸和河北京津港浅水湾浴场发现少量油污颗粒,经鉴定均来自溢油事故发生地蓬莱19-3油田。

  这与康菲中国所提及的“没有证据显示油膜已经登岸或污染海滩”,显然并不吻合。

  对于上述这3处明显的矛盾之处,本刊记者亦向康菲中国提出追问。截至本刊记者发稿前,尚未得到其相关回复。

  事实上,就在康菲中国发表这份详尽声明的同时,有关油指纹的鉴定结果争论硝烟未尽。

  尽管7月9日,国家海洋局称,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鉴定表明,“长岛附近海域的死鱼和水样中石油烃含量均不超标。目前,鱼类死亡原因不明”。但本刊记者7月份在山东长岛当地依然看到,不少当地水产养殖户因担心渤海溢油事故影响收成而忧心忡忡。

  之后的8月2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公布的另一份鉴定结果称:河北乐亭老米沟河口东侧沙滩油颗粒样品油指纹鉴定结果为燃料油。这引发了乐亭当地的一些不同声音,也让“靠海吃海”的当地水产养殖户,心情一沉到底。

  诉诸法律途径,已成为部分受渤海溢油事故的影响的渔民与养殖户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来自河北昌黎、乐亭两地的数百位水产养殖户也已明确通过律师事务所向康菲与中海油提出索赔。但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证明其水产品死亡与渤海溢油事故的相关性,无疑是诉讼过程中最亟待证明的因果关联。

  为何溢油不止?

  被瞒报月余的渤海溢油事故,其后陆续披露的信息大致可以拼凑为:今年6月4日,国家海洋局接到康菲中国的报告,在蓬莱19-3油田B平台海面发现不明来源的少量油膜;6月17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监22号船,在执行渤海例行巡查时,又意外发现蓬莱19-3油田5座钻井平台中的C平台附近出现漂油,遂通知康菲公司。

  其中,蓬莱19-3油田C平台在作业中发生的井涌事故,在平台西北方向形成了长约13公里,最宽达500米的油带,溢油覆盖面积138平方公里。

  根据海洋部门的调查,渤海湾溢油至今未止,目前康菲中国是如何解读对于此次蓬莱19-3油田B、C两平台相继发生溢油事故的真正原因的?

  “我们正努力分析并在确定这两起事件的原因。但是,初步结果显示,可能是由于油藏压力导致油藏液体沿断层向上运移至海底。就B平台而言,这是该油田已知的第一次海底渗油事件。就C平台而言,矿物油油基泥浆泄漏是由于钻井作业期间钻遇油藏中的未预见高压带。我们在48小时内通过打水泥塞对C-20井进行了永久封堵,溢油随即被停止。康菲中国会继续调查其周边状况。”康菲中国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简言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蓬莱19-3油田C平台溢油事故,被定性为“井涌、侧漏”,已基本被定性为人为事故;而该油田B平台因为其溢油点距离作业平台尚有距离,且无任何钻井设施,一度被康菲中国认定为“自然发生”的溢油事件。

  近期,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油气田开发工程兼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导李相方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蓬莱19-3油田C平台溢油原因是比较简单和清晰的,即是由于钻井事故引起井涌造成的。”

  但如今,即便是对于原因看似明朗的C平台溢油情况,也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对付。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监督督促下,8月20日,康菲中国向北海分局承认,在C平台西北侧发现9处海底油污渗漏点。

  就在此前一天,“中国海监15”“中国海监18”船与“海监B-3807”飞机巡航监视的发现是有说服力的:蓬莱19-3油田海域有3处油膜覆盖区域,油膜长度从5公里到10公里不等,宽度50米到100米,分布的海域范围达1.35平方公里,总体呈现银灰色和彩虹色、局部呈蓝/棕色。

  据了解,当日蓬莱19-3油田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石油类浓度平均为53.0ug/L(微克每升),较此前几日监测结果有所升高;而C平台附近海底油污清理现场海水环境受到石油类污染,石油类浓度较前几日有所升高。

  这也证明,C平台周围油污泛滥,溢油局面至今没有得到遏制。

  “C平台出现了9处海底油污渗漏点,疑问在于:目前,发生溢油事故的渤海海底究竟还有多少矿物油油基泥浆沉积?是不是还有新的矿物油油基泥浆没有得到清理?”资深环保人士马军提出疑问,在他看来,“对于海底清理的情况,目前还是依赖于康菲中国的一面之辞,而这个环节应该是一个打开盖子的过程”。

  B平台的事故原因,则显得更为复杂。在渤海溢油事故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多位熟知油气田开发的业内人士曾一度向本刊记者指出,B平台发生于海床的大面积原油泄漏事故,显得尤为出乎意料。

  “康菲中国作业的蓬莱油田B平台附近发生的间歇性海底渗漏来自一条天然断层。”康菲中国在8月19日的声明中简短指出。

  一些熟知油气田开发的人士指出,康菲中国似有为B平台脱责之嫌,即将B平台的原油泄漏事故归结于自然断层。

  李相方教授告诉本刊记者,从目前康菲中国公布的情况来看,蓬莱19-3油田B平台溢油事故的发生并不离奇,其事故原因从机理上是可以阐明的,从该油田溢油事故原因剖析,“海底天然断层应该说是一条外因,而内因是由于回注岩屑、注水和采油这三个过程之间压力的不平衡,诱发油藏层与地层断裂裂缝连通,使得地层的原油通过断裂裂缝在海底溢出。”

  在康菲中国的上述声明中,蓬莱19-3油田B平台中两个溢油点的被发现过程也被部分披露,其间相差近两个月,这也印证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此前的调查结果。

  第一个溢油点被发现是在,“6月4日,通过一条原来不活动的断层,蓬莱19-3油田B平台附近的油藏中渗出约18立方米(约100桶)原油……在发现渗油后,康菲中国认为是由于油藏压力使得天然断层变得活跃从而造成了渗漏”,“此次渗油极为少见,是该油田已知的第一次海底渗油事件”;第二个溢油点被发现是在“7月下旬,康菲中国发现间歇渗油已转移至距原渗油点约8米外的另一点”,“康菲中国认为,导致渗油的断层已自然闭合。此外,康菲正在计划向断层的多个点灌注水泥浆以确保断层被封堵。残存在断层内的油气混合物可能偶尔会有微量冒出,但将会被集油罩收集,应将不会再有油藏液体渗到地面。康菲中国认为预防再次发生渗油的最好的长期方案是解决油藏本身的问题,尤其是断层封闭及降低油藏压力。”

  更为蹊跷的是,半个月之内,蓬莱19-3油田B、C两平台相继发生溢油事故,其间有无关联性?

  外界至今不得而知。而目前康菲中国将此番溢油事件阐释为,“渤海湾有两起独立的溢油事件”。

  脆弱的渤海

  蓬莱19-3油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海上油田,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与康菲中国共同开发。这个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油田,实际作业方为康菲中国。康菲中国是美国能源巨头美国康菲石油的全资子公司,拥有该油田49%的股份;而中海油拥有其余51%的股份。

  1999年,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美国康菲石油的前身之一)发现了蓬莱19-3油田,该油田也是继陆上大庆油田之后,中国发现的第二大整装油田,油田已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可采储量高达约6亿吨。

  中海油曾经在2011年初雄心勃勃地宣布,2010年中国海洋油气产量为5180万吨,等于建成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至2020年,中海油将再建成一个“海上大庆油田”。

  在中国海洋石油开采高歌猛进的当口,这种合作模式基于一个大的背景,即目前中国浅海石油开采,多半是以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模式进行的。

  这要追溯至1982年年初,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以立法形式授予中海油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在次年,美国菲利浦斯石油公司就已进入中国海上石油开采领域。

  而渤海湾盆地无疑是中国油气资源版图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丰富的油气资源散落其间。来自2010年12月19日的一个数据广为流传:中海油实现油气当量产量5000万吨,渤海油田就贡献了其中的60%。

  在海洋石油开采领域,注水增压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油气开采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石油开发之中,这种开采技术也被认为是能够确保采油效率。

  此外,还有一种用于处理海洋石油开采废屑的技术,被称为钻屑回注技术或岩屑回注技术。所谓钻屑回注技术,就是将钻屑通过固控设备传输到处理设备内,通过研磨、剪切和筛选,使钻屑的粒度满足回注要求,通过高压注入泵将钻屑注入到地层内的一种工艺。

  2003年2月,发表于《石油钻探技术》的一篇论文提及,蓬莱19-3油田在Ⅰ期开发中,首次在中国国内油田的开发中使用钻屑回注技术,“并实现了油基钻井液的零排放”。

  “钻屑回注技术在国际上是一个时尚的技术,它是有一个环保的概念,也节约了企业的成本。因为把这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岩屑运回到陆地,成本会很高;而如果将其回注到海底地层的深部,则会降低成本。”李相方教授解释。

  由当时的渤海石油事业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天津分公司钻井部的科研人员参与撰写的上述论文,也详解了钻屑回注技术对于石油企业节省成本的极大优势:“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该钻屑回注系统彻底解决了环境保护的问题,避免了由于环境污染而支出的补偿费用。与其他的钻屑处理方式相比,例如钻屑运回陆地进行蒸馏、焚烧、添加化学药剂、水洗和固化等,具有钻屑处理彻底、不会带来二次污染的优点,尤其是对于油基钻井液,其在海上进行钻屑回注的费用比运回陆地后处理的费用还要低。从这方面说,钻屑回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钻井产生的岩屑是废弃物,常规是将之运往陆上处理,但这次康菲(中国)为节省成本,首次在中国采用了岩屑回注技术,即将钻井岩屑就地回填,这会造成地层破裂和增压,由于地层裂缝(或断裂带)与井眼不完整井段连通,原油便与油基泥浆一起外渗,造成C平台的漏油事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导高德利教授解释。

  在渤海溢油事故发生之初,高德利教授作为专家委员会主要成员之一,曾第一时间参加了康菲中国的漏油事件汇报,并与其他专家共同提供了油井紧急防堵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渤海湾盆地有其地质方面的特殊性,由于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环境,渤海湾盆地一度被形容为“一只盘子摔碎了又被踩了两脚”,勘探者也被认为是要在“碎盘子”上找油气,无疑于在迷宫中勘探。

  而以蓬莱19-3油田为例,该油田本身就处于两条断裂带的交叉处:一条是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该断裂带曾在1975年引起海城地震、1668年引起郯城大地震;另外一条是曾引发香河大地震的北西向断裂带。

  但一些石油业界人士认为,因为断层本身活动而引发溢油事故的可能性很低。

  “现在漏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康菲中国以前就在渤海湾生产,怎么就没有出现漏油事故呢?”据此,李相方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提出疑问。

  在李相方教授看来,此次渤海溢油事故,疑点犹存的是:以蓬莱19-3油田为例,其处在断裂带交叉处这种地质条件是先天客观存在多年的,而并非甫一出现的,康菲中国不可能对此事先不知情,那为何康菲中国之前没有能够有效排查出油藏层有可能跟断层连通的隐患,从而防患于未然呢?

  “如果康菲中国在当时就能做一些预防措施,应该会大大改善甚至避免这种漏油事故的发生。”李相方教授强调,“这里面肯定有技术上的问题,并不是说完全是不可预测的。因为你(康菲中国)明知油田附近有断层存在,你在断层附近又要注水、又要注岩屑,显然这里边有隐患,那你在(注、采方案)设计当中,是怎么考虑做预案的?”

  在李相方教授看来,业内通常所说的“注”的技术有两个,即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注水增压取油方式与处理废弃物的钻屑回注技术,仅就这两项技术而言,都比较成熟,以往也在海洋石油开发中有过采用,从技术本身而言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两个部分,如果工作人员不注意或不协调,就有可能出问题”,“蓬莱19-3油田的油藏层跟断层本身就很靠近,如果生产过程加压的量和采油的量不平衡,就会出问题,有可能就把地层压裂了,而地层破裂之后,这个裂缝就把断层和油藏层连通了,就发生了海床渗漏的情况。”

  高德利教授也强调,注水和岩屑回注的做法本身无可非议,但前提是必须对海底底层的压力系统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新作业标准。

  在李相方教授看来,基于断层存在的这个天然地质情况,如何进行注、采方案以避免把油藏层和断层连通而造成溢油事故,这应是一个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命题。“现在发生溢油事故,和整个的注采方案、注采技术或者说开发设计技术都有关系,原因在于,(有可能)当初从事油藏设计的人员并没有考虑到比如说回注岩屑等问题,而有可能做回注岩屑设计的人员又没有考虑到断层会和油藏层连通的情况,他只是设计怎么把岩屑回注到地底,这就造成会出问题。”

  李相方教授指出,目前依然需要厘清和细化的问题是,“对于注水加压的生产方式来说,当时究竟是加了多少压,才让它(C平台)最后一环脆弱的链条崩溃,让油藏层与断层连通的?康菲中国的事故调查,理应公布这些情况。”

  油污泛滥,大限将至

  “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这“两个彻底”,是国家海洋局对康菲中国提出的要求。多次约谈康菲中国,也改变了人们对于国家海洋局这个庞大的行政机构以往的印象。

  8月16日,在距离康菲中国实现“两个彻底”的限期仅余半月时间之际,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再次约谈康菲中国主要负责人。

  在2011年8月31日前封堵B平台附近溢油源,清理完毕C平台泄漏的海底油污——这被认为是控制渤海溢油事故的既定目标与大限之日。

  此番约谈的现实原因,亦被国家海洋局归纳为,“截至目前,造成蓬莱19-3油田溢油的地层源头还未彻底封堵,对于B平台出现新的溢油点、C平台附近不断发现新的油基泥浆的原因,以及今后是否还会继续出现类似情况,康菲公司无法给出明确结论。对于如何避免出现类似情形也无法给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所采取的措施仍然限于降低地层压力、建造并安装集油罩等,仍然是临时性的、补救性的措施,并不能彻底有效地消除溢油风险。”

  对于这种说法,公众并不陌生。早在8月3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组成检查组对19-3油田事故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时就措辞严厉地指出,康菲中国执行“两个彻底”进展缓慢。

  这具体表现在——“溢油风险点的排查无实质性进展。自B平台发生溢油以来,到8月3日历时2个月,康菲公司未查明B平台附近海域溢油点的详细情况,C平台是否还存在有溢油隐患。对切断溢油源采取的只是临时性措施。对溢油一直未得到完全控制始终没有拿出详细可靠的封堵措施。”

  “2个月未彻底改变的溢油海域海上状况是,C平台持续有油花溢出并形成油膜带,B平台虽然临时安装了集油罩,但附近海底仍然有油花间歇性溢出。”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检查组的调查认为。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检查组首先要求康菲中国对B平台附近海底新出现溢油点做出说明,“康菲中国竟称该点为原来的溢油点,外侧发现油花是因为集油罩罩错了位置,对这样的敷衍说法,北海分局检查组当即提出严重质疑和严厉批评。”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亦当即责令康菲中国对原溢油点周边海底重新进行一次浅剖和侧扫声呐探测,确定是否是新的溢油点,并及时提交探测原始数据和评估报告。

  “旁侧声呐探测属于地质学的范畴,主要是用于做海底地质分析,察看地壳结构,这个技术可以用来排查海底溢油点和断裂带,找出其间的关联。”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告诉本刊记者,旁侧声呐探测其实有点像我们装修房子发现漏水的情况出现时需要排查漏水点,比如说,水有可能是从几层高的地方漏下来的,漏水位置需要明确,在地质结构上用声纳探测排查海底溢油点也是如此。王亚民此前曾在农业部渔业局环保处工作过多年,参与过多次海洋石油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估工作,并曾起草与参与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制订工作。

  4天之后,康菲中国终于向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承认,该区域发现2个溢油点,相距10.8米,并承认之前未尽力排查溢油风险点。

  而按照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要求,康菲中国对于渤海溢油油田旁侧声呐探测及其数据分析,结果是怎样的?

  “全油田的声呐探测已经完成,目前还在进行数据分析。”8月19日,康菲中国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简短表示。而全油田的声呐探测的图片与数据分析结果,康菲中国尚未公布。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检查组同时对康菲公司提出严重质疑的还有,“B平台附近海底渗漏封堵计划”,“康菲提出的封堵计划仅是一个减压和B23井弃井的措施计划,由于尚未完成对B平台溢油点的海底溢油通道探测,因此其封堵计划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这也导致了B平台周围的油污溢出。

  8月16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官方网站上,一则“关于公开选聘渤海溢油索赔案件法律服务机构”的公告吸引要求,该公告称,要求“应聘机构应于8月20日前向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递交正式报名函”。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新闻处主任柳凤林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索赔事宜相关信息目前还不能公开,但如有新进展,会发布并及时通知。

  但这也意味着,国家海洋局向渤海溢油事故责任方提起“海洋生态损害索赔诉讼”,已经正式启动。

  对于涉及的可能赔偿金额,康菲中国是怎样考量的?日前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对于康菲中国提出的多个质疑与严厉批评,这家公司又是怎么看待的?

  “关于赔偿,公司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对蓬莱19-3溢油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康菲尊重中国的法律法规,会与中国政府部门配合,处理好相关事宜。”康菲中国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国家海洋局拟就渤海湾漏油事故向中海油与康菲发起上亿元索赔”,但是国家海洋局旋即在8月16日回应称,“针对渤海湾溢油索赔一事,国家海洋局目前正在按有关程序进行调查、评估,尚没有得出结论,最终赔偿金额还不能确定。”

  不过,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崔文林也对外直言,此次渤海溢油事故会给渤海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如果海洋污染程度不加控制甚至持续恶化,当地海产品致癌、致畸变、致突变的可能性就会激增,“后续的治理费用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需要一个长效补偿机制来实现”。

  这无疑是一个更为曲折艰难的过程。

  神秘的“独立第三方”

  根据康菲中国官方网站公布的溢油数据,截至2011年8月23日本刊记者发稿之前,此番渤海溢油事故,已经让约115立方米(约723桶)的原油渗漏到海面,以及约400立方米(约2,500桶)的矿物油油基泥浆渗漏并沉积到海床。

  对于一些细节的争论也甚嚣尘上。康菲中国在其官方网站上对于渤海溢油事故的情况公示中,依然将蓬莱19-3溢油称为“事件”而非“事故”。而康菲石油休斯顿总部在7月14日的英文通告中,表明渤海溢油量为“1500桶至2000桶”,而在中文版中,这个数字变成了“1500桶”,在媒体的持续追问下,其英文版将“2000桶”的上限被删除。

  很关键的环节还包括:康菲中国对于此次渤海溢油事件是如何定级的?这家美国能源巨头的子公司对于在中国发生的溢油事故的定级是否遵循了它们在全球的标准?

  对此,康菲中国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内以及全球规范中有一个普遍应用的三级事故系统,但是不同的国家和公司在诠释时稍有些许不同。根据中国的法规,这三级定义如下:一级:少于10吨 (73.3桶);二级:10吨(73.3桶)以上100吨以下(733桶);三级:100吨以上(733桶)。我们一发现出现任何溢油,即马上进行处理。任何溢油对我们来说都是严重的。国家海洋局将100吨以上的溢油量定为重大事故。”

  由此可见,即便按照康菲中国目前公布的溢油量约723桶,与国家海洋局所定的“三级”溢油事故的警戒线即733桶,亦非常接近。

  而疑惑在于,康菲中国是如何保证所统计的溢油量的可信度与公信力的?马军、王亚民等环保人士与学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之际,亦表达了此类担忧。

  “关于结果的可信度和公信力问题,对于B平台附近海底发生的渗油,我们采用的是业内普遍认可的方法进行计算。我们根据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58平方公里的油膜卫星图片,研究了油膜的颜色和面积,然后做出计算。对于C平台海底矿物油油基泥浆的估算,则来自潜水员的勘查。”康菲中国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此作答。

  此外,康菲中国之前所称的与“独立第三方”开展的溢油总量核实工作,目前进展是怎样的?最终的溢油总量可以确定吗?如若现在不能确定,那有无具体时间表?

  对于上述问题,康菲中国答复《新民周刊》记者时称,“关于独立第三方的问题,我们正在与中国和国际独立专家一起合作。一旦有结果,我们会告知你。”

  在统计溢油量时,康菲中国有没有邀请具有公信力的机构见证?而康菲中国所称的对溢油样品做检测的所谓“独立实验室”与所谓开展溢油总量核实的“独立第三方”,颇为神秘,它们究竟分别指的是哪些机构?

  “我们有独立第三方来做见证,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透露独立第三方是哪个机构。”8月19日,康菲石油传播及企业社会责任总监薛东明亦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康菲中国石油北京部一位负责蓬莱19-3溢油事件媒体接待的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解释,有关“独立实验室”不能对外透露是基于康菲中国与该实验室签订的双方协议,也是为了保证该机构的公正性,并保证其工作进展能够不受外界干扰。

  “康菲中国目前邀请了‘独立第三方’参与,这个‘独立第三方’既然是康菲中国出资参与溢油事故调查和核实工作的,那么这个‘独立第三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公信力?康菲中国不仅应该透露这个‘独立第三方’是哪个机构,而且应该让有公信力的其他独立社会组织介入,并向公众公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表示。

  这位曾完成《中国水危机》的资深环保人士清楚地记得,在对于墨西哥湾的原油泄漏事故的处理过程中,“BP(英国石油公司)干脆就在海底下安了摄像头,将溢油事故完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天天海底直播,一直持续”,这让每一位欲了解溢油事故进展的普通公民都能够藉由网络等现代手段看到墨西哥湾清污的过程。

  不仅如此,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发生后,美国政府设立“深水地平线”统一指挥部,由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塔德·阿伦统领。“深水地平线”统一指挥部下设“深水地平线应急反应”官方网站,涵盖包括多方面的功能,包括最新信息发布、现场直播、提供索赔通道、征召志愿者、拯救野生动物等等,“深水地平线”统一指挥部还充分利用推特、Facebook、Youtube等网络手段,及时发布最新消息。简言之,对于该溢油事故处理相关过程,都是尽可能地透明的。

  马军也颇为务实地认为,至少此番渤海溢油事故确立了一条准则,即对公众的隐瞒环境信息也是瞒报行为,“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向上,这次迈出了重要一步”。

  而渤海溢油事故也折射出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尚在路上。此次溢油事故中的许多细节都体现了这个困境。在马军看来,作为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的康菲石油在被媒体追问在美国是否也会瞒报漏油一个月的时候,声言“这个事件发生在中国”,“这暴露出我们信息公开的基础还依然是薄弱的,许多机制还不健全”,“我们为什么对康菲有那么大的意见,就是因为两相比较,它在美国绝对不敢瞒报了一个月还不对公众作出任何说明。”

  “其实目前对渤海溢油事故的整个调查过程都不明晰,比如说,溢油量究竟是多少?有没有做跟踪监测?B、C两平台相继发生溢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具体精确的溢油点在哪里?他们(康菲中国)是否按照规范注水采油?在操作过程中注了多大的压力?正常的压力又是多大?这些信息,始终不太清晰,康菲中国也没有公布他们内部的操作数据与流程,而如果缺乏具体的数据,即便是业内人士,也无从知晓。”近日,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若与溢油事故紧密相关的上述问题得不到准确及时的解答,疑问将如渤海湾的油花一样,持续蔓延。

打赏

相关阅读:

渤海溢油事进展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海工企业聚首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
阅读下文 >> 商务部将建重大项目监督机制应对海外投资亏损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s://www.oilmc.com/news/show-280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石油机械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所有信息均为会员发布,文责自负;虽已初步审核仍请自行注意识别验证其有效。
联系我们:+86-23-64662181 | & Oilmc@vip.qq.com | ICP备案号:渝ICP备18014278号-1 | 渝公网安备 50011802010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