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石油人物>开创延长石油特色发展之路的人

开创延长石油特色发展之路的人

2011-10-20 来源:中国化工报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数:2992 石油机械网

核心提示: 记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积耀      张积耀,1972年参加工作,1977年西

 记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积耀 

 

 

 

 

 
张积耀,1972年参加工作,1977年西北大学有机催化专业毕业,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硕士毕业,正高级工程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7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陕西省第八届党代会代表,全国橡胶制品协会副会长,全国特种橡胶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橡胶协会会长,陕西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原化工部西北橡胶橡塑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陕西省科委副主任、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现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陕西省政协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化工学会理事长,陕西省高级人才协会副会长。曾获“全国化工劳动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化工十一五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
 
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打成。此后,经过百年沧桑巨变,成长为如今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延长石油)。2007年,张积耀到任延长石油总经理的第一年,就同沈浩董事长一道带领延长石油人实现了百年夙愿,当年迈入国家千万吨级大油田行列。然而,作为在化工行业从业多年的行家里手,张积耀并不满足于既有的业绩,他以清晰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规划实践着具有延长石油特色的企业转型之路,谱写着百年发展辉煌的乐章。 
 
 
    做强立家之本

 
 
调任延长石油后不久,张积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提出了“三个立足、三个依靠、三个推进”的发展思路,为企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如何让一个已经开采了100多年的“特低渗”、“低品位”的老油田焕发青春,以持续不断的能源回报祖国和人民,是张积耀在担任延长石油总经理之初面对的难题。所谓时势造英雄,在行业技术领域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使他极具专业眼光。短短几年间,他引导10万延长石油儿女实现了三大转变,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惊叹的答卷。

 
通过全面推广先进的二次、三次采油技术,油田先后建成了六大注水开发示范区,取得了注水区平均单井产量比非注水区提高50%、综合递减率下降3.2%、平均采收率提高6.5%的新成果,实现了油田开发重心由依靠新井求产量向注水稳产增产的大转变。

 
通过承担国家科技支撑、省“13115”科技专项等重大攻关项目,延长石油投资近30亿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油田开发方式由资源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通过加强输油管道建设,斥资70.7亿元,建成了68个原油集输站和覆盖陕北、穿越关中的7条原油管道和3条成品油管道,总长达到了1340多千米、管输能力达到2250万吨,实现了从主力油区到炼油厂、炼油厂到主要油品集散地的管网化大转变。

 
与此同时,张积耀不断要求强化油气勘探力度,每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000多万吨,省外原油产量已突破10万吨;国际油气勘探迈出重要步伐,马达加斯加首批探井已经完钻,泰国、中非等其他海外区块勘探正在加快前期工作。连续3年原油采炼保持千万吨以上稳中有增,2010年油气当量达到1200万吨。天然气勘探开发已成为延长石油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天然气产能6亿立方米;打成的中国陆上第一口陆相页岩气井更成为新亮点。

 
 
引领跨越发展


 
保证油气稳产增产仅是第一步,张积耀清楚地知道延长石油要有大发展,必须摆脱“重油轻化”的老格局。在他看来,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化工正以无可替代的作用推动着其他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化工做不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延长石油必须要坚持“油化并举”,通过炼化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强发展后劲,实现规模化、精细化和效益化,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张积耀亲自指导下,2009年延长石油炼化升级代表作——杨庄河一期炼化项目的投产,在延长石油的发展历程中留下重重一笔。这一项目大大推动了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高标号、高品质汽柴油成为主打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扩大了聚丙烯、MTBE、苯、硫黄等产品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而这一项目也成为国内同等规模石油化工装置投资最少、占地最小、建设试车速度较快的项目。

 
张积耀不但搞化工是行家里手,做市场经营也极具眼光,在他的指导下,延长石油及时转变营销理念,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按照“控制一级、扩大二级、发展终端”的思路,加快营销体系完善和终端销售网络建设,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运营加油站总数达208座,直供加油站1000多座,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张积耀表示,过去讲化学工业是个基础工业,现在它既是基础工业也是高端工业,高端化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促进了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不管是化肥农药行业,还是日用化工行业,以及建筑、运输、信息技术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工业的进步。因此,延长石油要向综合性的能源化工公司转型,这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外在要求,也是延长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用他的话说,在目前产量的基础上,延长石油能够继续稳产20年,但是企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单靠石油是达不到目标的,延长必须从单一的石油公司转型。陕北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资源给了张积耀启发——若能实现煤气油盐的结合,不仅能解决了单一煤头化工、油头化工、气头化工造成的大量资源的浪费,还能最大程度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气头化工缺碳富氢,天然气制甲醇中至少会出现20%的富余氢气,渣油裂解时产生的干气也富含氢气。如果将碳多氢少的煤化工与氢气富余的气头化工、渣油裂解结合起来,实现碳氢互补,自然能够降低煤化工因制氢导致的资源、能量浪费。如果与盐化工再度结合,产业链又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延伸,这便是张积耀为延长规划的发展蓝图——油气煤盐综合利用,2008年6月15日,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破土动工的靖边化工园区一期项目便是这个规划的集大成者。此举震惊业界,中科院院士倪维斗在听取这一项目的介绍后表示:“延长靖边项目把煤这种高碳能源与气、油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利用。这种模式符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煤的清洁利用,提高碳资源利用率和增值率。” 中科院院士张懿也认为,这项技术如果延伸到煤与煤层气、盐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可能会改变煤化工与能源化工产业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现状。2009年11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6家机构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清洁能源与环境论坛”上,靖边油气煤盐综合利用项目被确定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和推广项目,其技术不仅将在全球推广,而且将获得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目前,靖边化工综合利用园区一期项目180万吨/年甲醇、150万吨/年渣油裂解、60万吨/年MTO、60万吨/年聚乙烯、60万吨/年聚丙烯5套装置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建造中,并将于2013年建成,2014年正式投产;与此同时,富县煤油气综合化工园区、榆横煤化工产业园区、榆神煤炭综合利用化工园区等依托油气煤盐一体化思路规划的综合工业园区也在逐步成型。

 
 
筑就新型道路


 
张积耀说,在石油化工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首先从不断加大技术进步的力度入手,淘汰落后、污染大的产品和工艺,生产高端化工产品,把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近些年,他通过搭建专业的研发平台,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科技投入由2006年不足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亿元。集团已拥有5个研究设计单位、1个国家级技术服务中心、8个省级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列入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13115”科技专项和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78项,完成集团内部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6项,共申请国家专利63项,其中获得专利31项、正在受理32项。集团公司荣获“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企业”称号,靖边园区被评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同时,延长石油通过不断提高汽油柴油生产品质,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更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目前生产的汽柴油产品已经达到国Ⅳ排放标准。

 
张积耀所领导的具有延长石油特色的油气煤盐一体化转型变革是延长石油百年历史的新转折,更是世界化工史上的新纪元,其通过对化学元素综合利用、原料资源优化配置、工艺路线优化组合,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项目投资,减排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是业界普遍认可的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延一井”到千万吨级大油田,从单一的石油探采到油气煤盐综合开发、深度转化,张积耀以高瞻远瞩的姿态规划着延长石油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延长石油更加美好的新百年已在地平线上徐徐展开。

 
(本版图片由企业提供)

 

 

 张积耀(中)在勘探开发生产一线调研工作。

 



张积耀(中)在炼化生产一线调研。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克拉玛依石化炼油产能年底将达600万吨/年
阅读下文 >> 辽河浅海石油开发公司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s://www.oilmc.com/news/show-295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石油机械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所有信息均为会员发布,文责自负;虽已初步审核仍请自行注意识别验证其有效。
联系我们:+86-23-64662181 | & Oilmc@vip.qq.com | ICP备案号:渝ICP备18014278号-1 | 渝公网安备 50011802010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