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石油人物>发展煤制油产业 缓解石油进口依赖

发展煤制油产业 缓解石油进口依赖

2011-05-05 来源:中国工业报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未显示 石油机械网

核心提示:   我国石油依赖进口,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从能源安全和长期资源获取角度来看,发展煤制油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

   我国石油依赖进口,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从能源安全和长期资源获取角度来看,发展煤制油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10年来我国石油需求增长迅速,但受石油储量限制,我国石油开采量增长缓慢,导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1995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仅为7.6%,到200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猛升到31.0%,到2010年上半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5.14%。据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找到能够缓解我国石油进口压力的新型能源或石油替代品,而根据我国多煤少油的实际情况发展煤制油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另一个方面看,未来我国煤炭产能面临过剩,整个“十一五”期间的煤炭投资可以用“三大”、“三高”来总结,即通过采取“大基地、大集团、大整合”的发展方式,形成了“高投资、高开发、高增长”的局面,煤炭工业发展突进,煤炭经济呈现量价齐增的运行态势,2010年全国近千万吨级的新增大型煤炭项目就有设计14780万吨的年产能,煤炭年产能平均增长约2亿吨,按照2003年以来煤炭产量每年2亿吨的增长速度,2015年前总量就已达到极限,年产38亿吨(煤炭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2020年达到38亿吨)的产量“天花板”显然将会轻易被击破。从另一个视角审视,我国煤炭生产大省的产量也在呈井喷式增长。2009年,内蒙古煤炭产量增速为37%,陕西为33%,宁夏为30%,新疆为29%。对我国而言,发展煤制油产业一方面可以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煤炭产能利用率,这有助于延伸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增强我国能源战略储备能力。

    另外,从能源转换角度看,煤炭的固体属性决定了其能源转化效率不可能与原油相比。但整体上看已经和煤炭发电的效率接近,因此具备了可发展的条件。

    A、煤制油发展的基础与瓶颈

    总结目前我国煤制油的发展已经具备的几个基础条件:

    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达1万多亿吨,年产量约10亿吨左右,且每吨价格远低于石油,人力资源也相当便宜。这些将对我国“煤变油”生产的日益工业化起到重要作用。

    技术从技术上看,直接、间接制油的方式都趋于成熟,一部分煤制油的项目已经达到实际值,工艺的可靠性也得到了验证。

    国家重视目前我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已经超过54%,而我国主要石油进口国集中在中东地区,这些国家政局相对不稳定,容易给我国的石油安全带来威胁。

    但国内煤制油发展仍面临几个问题:

    高成本虽然“煤变油”已经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可以应用于万吨级的生产,但是目前“煤变油”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是投资成本问题。当前煤炭液化(即煤变油)的投入产出比,仅从设备来讲,生产1万吨油就需要1亿元的投资。

    市场浮动收益受到原油价格和煤炭价格的影响,近几年煤炭价格波动幅度之大前所未有,而波动幅度更大的是石油价格。由于原煤的费用占了总可变成本费用的80%以上,因此原煤的价格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影响也比较大。研究表明:煤炭价格每升高50元/吨,项目内部收益率要降低1.4%~1.5%左右,相当于成本增加了约150元/吨油(直接液化法)或250元/吨油(间接液化法)。虽然现在的油价足以维持“煤变油”的生产收益,但是这种国际性战略资源未来的价格走势,是难以预料的。

    高耗能生产1吨油约需要4~5吨煤与10~12吨水,且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高,而高耗能又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背离。如何减少煤制油耗能,控制煤制油排放是我国煤制油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煤制油项目面临的巨大环保压力也是各方争论的焦点之一,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直接液化工艺,每生产1吨成品油,需要消耗原煤4吨左右,水8~9吨,同时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石油化工行业的7~10倍,不合理的煤化工规划将会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技术瓶颈从技术上来看,“煤变油”的技术工艺相对复杂,尽管在理论上我国“煤变油”的技术已经基本可行,液化工艺和液化条件大大缓和,但“煤变油”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还仅仅处于起步状态,在我国真正实现“煤变油”的工业化生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B、我国煤制油政策:有保有压杜绝重复建设

    发展煤化工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方向,国家政策总体上持支持态度。由于煤制油项目是人才、技术、资金密集型项目,投资风险大,目前无论是产品方向、工艺路线、技术装备,还是运营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针对煤化工产业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此前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限制性政策,并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目的是降低项目风险促进煤制油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在建和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规模达到4017万吨/年。云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河南、新疆大小不等的煤变油项目此前都在积极筹备,煤炭大省山西更是决心在煤制油项目上大干一场,投资总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为了遏制这种盲目投资的冲动,国家发改委制定了煤制油的相关政策。在2007年1月公布的《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有序推进煤炭转化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要求“十一五”期间,完成煤炭液化、煤制烯烃的工业化示范,为后十年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在2007年4月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十一五”的建设重点包括“石油替代工程”,将加快发展煤基、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为“十二五”及更长时期石油替代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C、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开展煤制油项目的企业主要有神华集团、内蒙古伊泰集团、潞安集团以及兖矿集团。

    神华集团:部分项目已成功出油

    1997年,神华集团提建设煤炭液化示范项目作为替代能源的设想。该计划得到国家的支持,1998年国务院将大约110亿元的“煤代油基金”划拨给神华集团。此后神华集团用3年时间,对煤样进行煤液化试验,对世界三大煤直接液化技术(美国HTI工艺、德国IGOR工艺和日本NEDOL工艺)进行对比,包括考察南非SASOL公司的煤间接液化技术。到2010年9月,神华集团在煤制油、煤化工工程投入近400亿资金,先后建成2个示范装置。目前,神华集团在鄂尔多斯的100万吨直接煤制油装置与18万吨间接煤制油装置均已成功出油,正在进行进一步的试运行。

    内蒙古伊泰集团:项目处于长周期试运行中

    作为中科合成油技术公司的控股股东,伊泰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完成了煤间接液化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中试,并通过国家863项目验收。公司16万吨/年的煤制油工业化示范共计投资28亿元,项目于2006年5月开工建设,2009年3月试车、投料出油。项目经过先后三次试生产,截至2010年6月30日12时,已稳定运行5640小时,整套生产线达到了满负荷稳定运行状态,目前仍处于长周期安全稳定的试运行之中。未来,伊泰集团还筹划在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基地建设总规模为540万吨/年的煤制油项目,项目总投资614亿元,一期36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总投资414亿元。

    潞安集团:2020年将建成产业化基地

    潞安集团是一个以煤为基础、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企业,是山西省五大煤炭集团之一。2009年12月22日,潞安集团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在山西潞安集团正式“出油”。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成功出油后,潞安集团计划在2009~2012年,建成首个年产300万吨的产业化工厂,单套年产能达到40万~60万吨;2012~2015年,建成第二个年产300万吨的产业化工厂。到2020年,将建成总规模1500万吨的“煤制油”产业化基地。

    兖矿集团:出资27亿从事项目开发

    兖矿集团1998年开始涉足煤制油研发。2002年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公司,从事煤化工尤其是煤液化技术的研发,在鲁南建有煤制油中试基地。2004年11月,兖矿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和100吨/年费托合成催化剂中试取得成功。2008年1月,中国第一个煤间接液化项目《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示范项目申请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核评估。但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严控煤制油禁令对兖矿集团煤制油项目有较大影响。针对项目需要的安全评价、环评报告评审、水资源以及煤资源配套等问题,兖矿集团煤制油项目被叫停。2009年2月,陕西省发改委证实,兖矿集团陕西榆林1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已经取得了国家发改委核准前全部文件,项目在稳步推进中。今年1月25日,兖州煤业公告称,公司已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资合同》,三家将共同出资设立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新公司将主要从事煤制油项目的开发。未来能源公司的股东全部以自有现金出资,其中兖州煤业出资13.5亿元,持股占比为25%;公司控股股东兖矿集团出资27亿元,持股占比为50%;延长石油出资13.5亿元,持股占比为25%。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中集集团:集装箱量价齐升 海工管理力度加强
阅读下文 >> 中国加速开发南海油气 越南等国已动手20多年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s://www.oilmc.com/news/show-173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石油机械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所有信息均为会员发布,文责自负;虽已初步审核仍请自行注意识别验证其有效。
联系我们:+86-23-64662181 | & Oilmc@vip.qq.com | ICP备案号:渝ICP备18014278号-1 | 渝公网安备 50011802010197号